彭坚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18点击量:2054
引用:王昭,彭书旺,王永恒. 彭坚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3,29(3):206-209.
甲状腺结节是(thyroid nodule,TN)是指甲状腺局部细胞异常生长导致的异常增殖性病变,病因复杂[1]。甲状腺结节近年来发病率极高[2]。随着检查设备的日益先进,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上该疾病B超检出率高达20%~66%[3]。甲状腺结节多见于中年女性,其位于甲状腺腺体内,由于局部细胞的非正常增殖从而形成单个或多个肿块[4]。中医学虽无甲状腺结节对应病名,但在历代医籍中已有大量篇幅记载本病,并指出其属“瘿病”“瘿瘤”范畴。中医在临床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5]。本病的主要特征为多数患者无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发现。TN的医治也需经过具体评估,大多数良性患者定期复诊观察即可,根据病情可选择TSH抑制治疗、131I放射治疗、射频消融术及手术等疗法,而甲状腺恶性肿瘤则主要通过外科治疗[6]。目前,尚缺乏除手术之外的有效治疗手段[7],部分患者心理压力大[8]。中医学通过辨证治疗,可以减小局部结节,从而减少手术和后续治疗的不便[9]。
彭坚教授,湖南省中医名老专家,师从彭崇让教授,潜心中医教学和临床实践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国医大师邓铁涛称其为“真正的铁杆中医”。彭坚教授充分汲取《丹溪心法》中的“痰瘀互结”思想,结合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现状,不断总结其疗效和优点,并进行系统研究。彭坚教授指出痰瘀互结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上应注意痰瘀同治,同时要顾护正气、标本兼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多,现将彭坚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梳理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痰瘀互结”理论内涵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继承于《金匮要略》,成熟于《丹溪心法》,发展于明清[10]。彭坚教授将此理论用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如桴鼓。《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11]痰是津的产物,瘀是血的化生,津血均来源于水谷之精华,入脉是血,出窍为津[12]。津血在生理上都有滋养和濡润身体的功效。气运不顺,津血不畅,气血不足,津血不能运化,容易形成痰,或气机失调,津液结聚生痰,导致血液不畅。痰瘀形成伊始,即相互作用。《丹溪心法》首次明确提出“痰瘀互结”,其载:“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13]痰滞于气,则血流不畅、痰湿黏滞。阳亢之体或虚火内生,则痰热积肺,热毒伤阴血,凝血成瘀。同时,血热可使血液由离经化为瘀血。痰瘀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致病。《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则水壅,水壅即为痰饮”[14]。经络淤滞,气血外溢,则使气滞更甚,津聚生痰。故痰瘀可相互影响。
彭坚教授指出,长时间的急躁易怒、忧愁焦虑是气机郁结的重要因素,肝气不畅导致津水凝结成痰,积聚在颈前,从而形成瘿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痰积日久,气血不畅,则出现血瘀,甚者瘿瘤[15]。
2 从“痰瘀互结”理论认识瘿病
《明医指掌·瘿瘤证八》曰:“五瘿,多由气与痰,于颈、喉之间。”中医学认为瘿病的形成过程中,有形的或看不见的痰都会阻碍气机的运行,使血液流通受阻,随后生成瘀血。《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云:“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痰浊蕴结,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热邪,一是因为热入血,遂灼血成瘀;二是因为热耗津,津流失,气血运行失常,则成瘀。彭坚教授熟读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瘿瘤论》[16]和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十分认同书中“人患瘿瘤,非阴阳之气不能生,而由五脏之痰浊血瘀所致”的观点,认为“痰瘀互结”的病机贯穿于TN发病的始末。瘀血与痰凝相互搏结,共同作用,日久则损伤正气。
机体中的气、血、津液等物质相互作用。《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17]瘀血一旦形成,则阻碍津液输布,导致痰浊的生成,共同影响疾病进程,继而表现为有形之痰结聚形成瘿瘤,故有“痰瘀互结”致瘿病之说。彭坚教授认为在TN发展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多种症状:TN形成早期以痰浊血瘀等实邪为主,此时脾胃正气尚足,有形之痰结聚则可形成瘿瘤。TN中后期痰瘀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病情进展。痰瘀等病邪侵袭日久导致气血津液亏虚,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病理状态。
3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贯穿甲状腺结节始终
清代医家祁坤认为瘿病不是因为体内正气不足,而是因为五脏受邪热之气所致,造成气滞、痰凝、血瘀的淤积,导致瘿病的发生。其在《外科大成》中云:“夫瘿瘤者,由五脏邪火浊气,瘀血痰滞,各有所感而成,非正病也。”[18]彭坚教授认为,气滞日久,则会伤津,导致肝阴亏,因虚而生火,灼津成痰,炼血化瘀,生成瘀血,痰浊,结聚在颈,发为瘿病。故当理气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以祛邪,同时还应遵循祛邪不伤正,顾护正气的原则,使得脾胃之气来复,可抵御外邪。
3.1 早期化痰消瘀为主 《外科正宗·瘿瘤论》曰:“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16]指出气、痰、瘀是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在诊疗中彭坚教授更加注重化痰消瘀,软件散结的原则,同时尊崇张仲景《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百病皆由痰作祟”理念,临证处方多以消瘰丸、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临床上其常用天花粉、急性子、石见穿、留行子等药物活血化瘀、消散结节;海藻、猫爪草、土贝母、法半夏、夏枯草、玄参、山慈菇、皂角刺、牡丹皮、栀子等药清热消肿。如若结节坚硬,可酌加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瓦楞子、牡蛎等。
3.2 中后期补益脾胃为主 脾乃后天之基础,是人体气血和生化的源泉,也是人体水液等精微物质的主要来源。七情内伤,肝气不舒,木旺乘土,或忧思郁结,或饮食失节、水土失宜而致使脾运失常,水湿失运滋生痰湿,痰积于颈项而形成的TN。因此,彭坚教授在临床中对TN的治疗,总是强调化痰兼顾健脾,脾健则能运化水湿,避免痰湿停聚。肝郁脾虚,气机失调,经血瘀阻,痰凝聚于颈部而成TN。久而久之,五脏六腑功能紊乱[19]。
4 “痰瘀互结”理论论治瘿病特色
4.1 痰瘀互结,软坚散结为主 在治“瘿病”方面,秦汉之前,海藻便因其“主瘿瘤气”被记载下来,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医家葛洪认为海藻、昆布对瘿病具有治疗作用,并在《肘后方》中有所论述。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收录了诸如海藻、羊靥、昆布等许多治疗“瘿病”的方药。明清时期,有名医研制出了不少治瘿的方剂,如目前临床上仍应用广泛的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20]。彭坚教授基于化痰消瘀,软坚散结治法,临床上常运用夏枯草、猫爪草等药物治疗对TN。“百病皆因痰作祟”,彭坚教授在临证组方选药常用豁痰药物,如石菖蒲、土贝母等。研究表明,虫类药其性喜攻逐走窜,无处不到,具有软坚散结、搜风通络、行气活血等功效[21]。彭坚教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虫类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软坚散结,加速瘿瘤的消散,如水蛭、蛴螬、虻虫、土鳖虫、穿山甲等。同时,彭坚教授用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对于TN这种慢性结节类疾病善用丸药缓除之。
4.2 正虚邪实,补益脾胃为辅 《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正之气聚结在颈部,就代表着体内的正气不足,所以彭坚教授在化痰祛瘀,软坚散结的同时,还注重补益正气,以支持体内的气血阴阳,提高人体气化的功用,有助于消散TN的有形实邪。彭坚教授常用的补虚药中又以白术、黄芪、大枣、仙鹤草、甘草补气多见。气是津血的总指挥,气可以促进津血的流动,气血旺盛,可以促进血液的流动,帮助痰凝和血瘀的消散。《医宗必读》有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22]同时,彭坚教授认同李东垣“百病皆因脾胃虚弱”的主张,指出在治疗TN时,特别强调勿使用过于猛烈的药物,否则会影响脾胃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从而损害健康。临证时,可选择补气健脾的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等;扶助正气、调和阴阳的仙灵脾、山萸肉等;养阴生精的黄精、生地黄等。明清之际,中医便有多采用化痰、理气、散瘀的方法,并常予以清热健脾燥湿的药物相配合,辅以滋补类的药物来保护正气[23]。
5 医案举隅
5.1 病案1 患者,女,25岁,2021年3月12日初诊。主诉:2 d前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2021年3月10日于外院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双侧见多发实性肿块,TI-RADS 4a类,界限清楚,形状规整,左侧甲状腺中有大小为4 mm×2 mm×3 mm的低回声结节,较大者位于右侧靠峡部9 mm×6 mm×5 mm,余腺体未发现异常,血流信号无明显异常。甲状腺周围及颈部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刻下症见:颈部时有紧缩憋闷感,脸上易长痘,月经经期正常但时有血块,量少,时有痛经,平素易烦躁,二便调,纳可寐欠安。查体:触其甲状腺,质地稍硬,未触及明显肿块,无明显按压痛。舌质黯紫,可见瘀点,苔薄腻,脉弦涩。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瘤病;辨辩:证痰瘀互结论。治法:化痰消瘀,软坚散结。方选菖阳泻心汤加减,处方:柴胡90 g,黄芩90 g,法半夏90 g,石菖蒲90 g,山慈菇90 g,鳖甲90 g,厚朴90 g,蛴螬90 g,大蠊90 g,水蛭90 g,土鳖虫90 g,玄参90 g,皂角刺90 g,浙贝母90 g。制成丸剂,10 g/次,2次/d,温水送服,服用3个月。嘱患者起居有常,舒畅心神,坚持服药,不适随诊。
2诊:2021年7月16日,诉颈部不适较前减轻,月经量增多,血块减少,已无痛经。睡眠明显改善。2021年7月13日于外院复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双侧多发囊实性混合性肿块,TI-RADS3类,边界清,形态尚规则,左侧甲状腺结节4 mm×2 mm×2 mm,右靠峡部结节9 mm×5 mm×5 mm。查体:舌体散在瘀点明显减少,苔薄微腻,脉弦涩。自诉末次月经量较前增多,色暗有血块。诸症显减,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前方。10 g/次,2次/d,温水送服。嘱调整作息、舒缓心情,3个月后复查彩超。
3诊:2021年11月16日,诉颈部已无明显不适,近期月经规律且未长痘,经量正常,经色稍暗,未见明显血块,夜寐安。查体:舌质红,苔薄白,无明显瘀斑、瘀点,脉微涩。触诊颈部,甲状腺质地较韧。复查彩超显示:甲状腺双侧叶多发囊性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TI-RADS 3类,左侧甲状腺结节约3 mm×2 mm×2 mm,右侧靠峡部结节7 mm×5 mm×4 mm,甲状腺结节较前缩小。处方:石菖蒲90 g,柴胡90 g,黄芩90 g,法半夏90 g,山慈菇90 g,鳖甲90 g,厚朴90 g,玄参90 g,皂角刺90 g,浙贝母90 g。制成丸剂,10 g/次,2次/d,温水送服。注意事项如前。
2022年1月随访,患者颈部已无明显不适,月经正常,纳寐可。复查彩超显示甲状腺结节基本已愈。
按语:本案患者为年轻女性,因工作劳累,情绪不佳,日久致肝气不舒,气机失常,导致血运不顺,出现月经量少、痛经、血块等症状。气阻则血瘀,血不濡则心神失养,故夜寐欠安,多梦,瘀血不祛,难生新血。彭坚教授认为从五行角度来看,如果肝郁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对脾胃产生影响,造成津液的运化失调,从而造成痰浊。日久则气滞、痰凝、血瘀在颈内形成的血瘀,与舌脉相结合,四诊合参,可辨病为瘿病,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治宜以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为主,行气为辅。甲状腺结节并非一蹴而就形成,很难达快速到预期的效果,故治疗上宜选择软坚散结的药丸缓消之。初诊时彭坚教授运用菖阳泻心汤加减制成丸剂,盖以菖蒲涤痰化浊,配合黄芩苦降,半夏、厚朴辛开而奏通闭开痞之功。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浙贝母、皂角刺、山慈菇等药化痰消肿,辅以鳖甲、蛴螬、大蠊、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破血化瘀、软坚散结。患者气郁日久,“气有余便是火”,故以黄芩、山慈菇、玄参清热散结消瘿。该方既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又奏化痰消瘿之效。2诊时患者服药后颈部憋闷感较前缓解,月经也较前正常,但仍有血块,表明方药对证,故效不更法继续服用前方。3诊时患者已无颈部不适,舌脉较前改善,复查彩超甲状腺结节较前有所缩小,故减鳖甲、蛴螬、大蠊、水蛭、土鳖虫等药物,继服。后随访,患者诉复查彩超结节已基本消失,说明方药切中甲状腺结节的病机,同时结节渐至安全级别,降低了癌变风险。
5.2 病案2 患者,女,56岁,2021年5月初诊。主诉:发现甲状腺结节半年余。刻下症见:自觉偶有颈部发紧,劳累或生气时加重,有时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平素易上火,口干,睡眠较差,大便干结,小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月经较为规律,量中等,有血块。最近一次彩超:甲状腺双侧叶稍低回声结节,TI-RADS 3类,较大者位于右侧叶23 mm×14 mm×23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包膜可见,内夹散在小暗区,另双侧甲状腺探及囊性暗区,TI-RADS 2类,较大的位于右侧叶3 mm×2 mm×4 mm,边界清,内透声可,后方回声增强。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病;辨证:热毒痰凝血瘀证。方选消瘰丸加减,处方:煅牡蛎90 g,浙贝母90 g,玄参90 g,水蛭90 g,土鳖虫90 g,皂角刺90 g,蛴螬90 g,大黄30 g,栀子60 g,黄芩90 g,石菖蒲90 g,酸枣仁90 g,灵芝孢子粉30 g,守宫90 g,猫爪草90 g。制成丸剂,10 g/次,2次/d,温水送服,服用4个月。
2诊:2021年9月。患者自述服上方后,颈部发紧较前明显缓解,月经已无血块,仍有口干。睡眠及大便基本正常,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复查彩超:甲状腺双侧叶探及多个囊实性结节,TI-RADS 2类,较大者位于右侧叶1 mm×2 mm×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暗区及实性等回声,另于右叶甲近峡部探及等回声结节20 mm×10 mm×13 mm,TI-RADS 3类,边界清,形态规则,包膜可见。继续予以前方加减:猫爪草30 g,夏枯草30 g,海藻30 g,天花粉90 g,玄参30 g,煅牡蛎90 g,浙贝母90 g。制成丸剂口服,10 g/次,2次/d,温水送服,服用4个月。
3诊:2022年1月。患者诉颈部不适已基本无,已无口干,纳寐可,二便正常,复查彩超:甲状腺双侧叶探及回声不均匀不规则暗区及实性等回声,右叶甲近峡部探及等回声结节20 mm×10 mm×13 mm,TI-RADS 2类,边界清,形态规则,包膜可见。患者甲状腺结节减小,嘱定期复查。
按语:本案患者诊断为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为热毒痰凝血瘀证,故应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彭坚教授认为患者自觉偶有颈部发紧,劳累或生气时加重,时有咽喉部异物感,为气滞则津液运行失常结成痰核。平素易上火,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则是由于热邪煎灼津液,热结津亏所致。气能行血,气滞则血瘀,痰瘀相互致病则出现瘿瘤,同时月经兼有血块,故治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方中煅牡蛎、浙贝母、玄参为君药,三药合用可滋阴清热凉血、化痰软坚散结;加石菖蒲、猫爪草、皂角刺等清热豁痰;水蛭、土鳖虫、蛴螬、守宫等奏搜风通络、软坚散结、行气活血之功;大黄、栀子、黄芩清热泻火除烦;酸枣仁养心安神;辅以灵芝孢子粉健脾安神。2诊时患者颈部不适已减,热相已退,仍有口干,故消瘰丸加天花粉生津止渴,猫爪草、夏枯草、海藻等清热化痰消瘿。3诊时患者甲状腺结节已明显减小,嘱定期复查。
6 结 语
彭坚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甲状腺结节的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应在把握化痰消瘀,软坚散结基础疗法的同时予以辨证施治。治疗时切不可攻伐太过,应当兼顾正气,消补兼施,方能药到病除。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方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痰瘀互结”论治TN为瘿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随证灵活运用,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吴慕莹,汪栋材,赵恒侠,等.加味散结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7,23(22):88-90.
[2] KWONG N,MDEICI M,ANGELL T E,et al. The
Influence of Patient Age on Thyroid NoduleFormation,Multinodularity,and Thyroid Cancer Risk[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100(12):4434-4440.
[3] BURMAN K D,WARTOFSKY
L. CLINICAL PRACTICE. thyroid nodules[J]. N Engl J Med,2015,373(24):2347-2356.
[4]宁光,周智广.内分泌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4-129.
[5]陈银,魏军平.抗甲状腺结节中药的研究综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380-4383.
[6]高明.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7):1249-1272.
[7] CLARK O H. Thyroid Nodule
Guidelines[J]. Ann Surg,2020,271(3):411.
[8]季晓洁,胡丽芳,邹骁鸣,等.消瘿散结丸治疗气郁痰凝型结节性甲状腺肿35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2,54(6):40-43.
[9]刘玲,余江毅.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优势[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36-138.
[10]卢红蓉,杜松,胡镜清.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源流考[J].中医杂志,2015,56(10):811-815.
[11]阎钧天,药红霞.《黄帝内经》七论新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32.
[12]黄丽娜,汪伟,高峰.基于痰瘀相关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高凝状态[J].中医杂志,2021,62(22):1940-1943.
[13]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书店,1986:84.
[14]唐宗海.血证论[M].魏武英,曹健生,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5]邵迎新,陈志敏,许淑芳.浅述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结节[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563-565.
[16]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7.
[1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刊本.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00.
[18]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79.
[19]支颖川.从肝脾论治甲状腺结节[J].环球中医药,2015,8(2):184-186.
[20]刘玲,余江毅.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优势[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36-138.
[21]刘舒,李抒凝,陈晶.虫类有毒中药重剂应用之浅见[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1):2732-2734.
[22]黄晓,赵书阁,白颖舜,等.甲状腺结节中医治疗发展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152-155.
[23]孙远,徐禄玉,黄桃,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用药规律[J].河南中医,2020,40(2):258-261.
(收稿日期:2022-05-12 编辑:时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