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彝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色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13点击量:758

引用:潘立文,张荷兰,陆鸿奎,许琳.彝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色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11):74-76,83.


彝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黔川桂4省区彝族同胞世世代代用来防治疾病的重要法宝,是当地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医药资源。深入挖掘彝医药中蕴藏的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对于提升彝医药整体防治疾病的水平,深化对彝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认识,构建完善的彝医药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彝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大现实作用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或)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以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异常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血尿酸水平的上升,逐渐超出人体体液的饱和度,遂以结晶的形式析出。由于这种尿酸盐结晶在小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附近,则又会因其所具有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滑膜囊等出现以红肿热痛及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2]。彝医药对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着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挖掘、整理并加以提炼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彝医药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彝医药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

彝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是“三气理论”“五行六路学说”“算病理论”“医圈理论”“毒邪理论”及对疾病的“二气六性辨证”“寒温疫毒辨证”等。

三气理论是指关于元气、清气和浊气三气的产生、分布与作用的理论。彝医学哲学基础认为,元气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总根,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所化生的。元气形成人体之后积聚于人体七窍之上的颅内,元气自头颅下降通过肠胃等内脏器官,直达脐下气海穴,在气海穴分出清气与浊气,按照彝医学特有的清浊二气六路理论所描述的气路运行,布达到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和推动它们的各种功能活动[3-4]。

彝医学的五行学说认为,元气在产生了天地之后慢慢便形成了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这5种物质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便形成了天地万物。所以彝医学又认为是五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彝医学的五行概念与中医学的五行概念在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彝医学认为,五行之间主要是依靠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维持着五者之间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在彝医临床中,五行学说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彝医学的脉学理论就强调五行脉的诊法。

六路学说则是彝医学独有的理论。六路学说主要阐述了清浊二气自脐下气海穴分出之后,从清气3条路与浊气3条路运行的过程。这6条气路在人体内都有固定的运行路线,是彝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算病理论是彝医学一种独有的、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主要是运用天干、地支等推演工具来对患者发病时间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从数理的角度来弄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与邪正关系,从而搞清疾病发病的真实情况,以指导临床的诊疗活动。

彝医的医圈理论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外圈、中圈与内圈。外圈即指人所生活的宇宙与自然界;中圈特指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联的一系列“生命密码”,如生日、父母双亲的健康状况、发病季节、时辰等;而内圈则主要指患者的清、浊、元三气,二气六路与体内寒温疫毒等的情况[5]。

彝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主张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健康与疾病间的关系,也就是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命题。彝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体内清浊二气化生充足,运行顺畅,二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而人之所以会生病,则主要是因为体内清浊二气化生不足或其运行不畅或二者之间的正常平衡状态被打破。所以,彝医对疾病进行防治,主要是从调补清、浊、元三气,调畅清浊二气六路,调整清浊二气失衡的角度入手。故而彝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先从患者清浊二气是否偏盛偏衰的角度着手,也即是先辨其病之清浊,看患者所患之病是清性之病亦或是浊性之病,然后再从虚实表里寒热入手,来判断其病性、病位、病势、邪正关系乃至疾病的预后转归。此即彝医诊断学理论中的“二气六性辨证理论。”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彝医病因病机

彝医学对外感病的论治主要从“寒温疫毒辨证体系”的角度入手。彝医学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会罹患外感病症,主要是由于外界五毒之邪、疫疠之毒侵袭所致。彝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一体,外界五毒生于一元二气,而人自身亦生于一元二气,故外界之五毒亦可染于机体,使机体清浊二气失衡,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外界风寒之毒侵袭肌体,导致肌表浊气不固,清浊二气六路运行失司,外毒内陷,与元气交争于肌表、内里、半表半里或兼表里而为病。外感温热之毒侵袭肌体,即可由表及里,从外而内影响浊气三条路而致发病,亦可直接影响清气三条路而导致内脏器官的病变,所以温热毒邪会通过不同方式扰乱二气六路之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或外或内的不同部位、不同脏器清浊二气偏盛偏衰,导致肌体产生温热之病。疫疠之毒则不然,其侵袭方式不循常道,非如外感之寒温毒邪一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其侵袭肌体之时,或直接作用于肌表浊气3条路而致肌表发生疫疠之病,如天花、水痘之类,亦可直接侵袭内脏引起疫疠之病,如绞肠痧、霍乱之类。总之,彝医学对外感病症的诊治主要是从“寒温疫毒辨证体系”出发,根据不同毒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引发疾病的不同方式来进行的[6]。

彝医药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也是基于上述彝医学理论来完成的。彝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之所以会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导致胰、胃、脾受损,清气第二条路中段运行失常,瘀积湿热内毒,湿热之毒循气路走注关节所致。由于是湿热之毒致病,故可见患处红肿热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等表现,此即彝医药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的认识。

3 彝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法

在治疗上,彝医学主张清利湿热之毒以治其标,调和胰、胃、脾,调畅清气第二条路以治其本,使湿热内毒不生而治愈此病。故彝医常采用具有清利脾、胃、胰中湿热之毒,调和胰、胃、脾,调畅清气第二条路的彝药来治疗。彝医较常用的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彝药有:彝大追风、小堇菜、白花细辛、岩草乌、蛇咬草、三楞草、山青皮、透骨草等。彝大追风,彝语名为乃替没,味苦,性寒,归肺、肝、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平喘止咳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喘、热淋、关节痹痛、痔疮、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病症的治疗。小堇菜,彝语名为尾申,主入肝、胆、脾经;具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之功。白花细辛,彝语名为此额突,味辛,性凉,主入脾、胃二经;具有理气消食、清热利湿之功;主治肝炎、发热、咳嗽、外感风热、消化不良、中耳炎、风疹等病症。岩草乌,彝语名为费若督,味辛、苦,性平,主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逐瘀利尿、散结消肿、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疮痈早期。蛇咬草,彝语名为舍利次,性平,味甘、酸;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祛风除湿之功;常用于治疗心腹邪气、湿痹、淋巴结结核、瘘管、恶疮、惊风、菌痢、毒蛇咬伤、眼结膜炎、带状疱疹、湿疹、癌症等疾。三楞草,彝语名为松漏争,味涩、微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淋病、血尿、腹痛、肾性水肿等病症。山青皮,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崩漏、气管炎、白口疮、风湿瘫痪、半身不遂、高血压等疾。透骨草,彝语名为借麦凶,味苦涩,性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劳伤腰痛、风湿关节痛等病症。上述彝药大都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是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彝医病机的对症之药,合用有较好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临床上常用的彝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协定处方彝大追风汤由彝大追风、小堇菜、白花细辛、蛇咬草、三楞草组成,此方具有较好的清除清气第二条路上的湿热二毒,调和胰、脾、胃之功效,且有明显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故较切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彝医病因病机,在治疗此病时能收到较好疗效。

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彝医主张内外合治。在内治方面,彝医主张将上述诸药各取适量,以水煎煮内服。在外治方面,彝医主张将上述彝药煎汤外洗患处,或以一定工艺制成膏剂外敷患处。如以渗漉法将前文所述彝药制成流浸膏,再与颠茄流浸膏混匀,备用;将樟脑、冰片、水杨酸甲酯、薄荷脑、芸香浸膏混匀,向樟脑、冰片、水杨酸甲酯、薄荷脑、芸香浸膏的混合物中加入彝药流浸膏与颠茄流浸膏的混合物,混匀,加入基质,制成涂料。最后,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再切成小块即得。这种彝药膏剂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效力持久、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经过一定范围和数量的临床观察,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同类中药膏剂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7-8]。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1 患者,男,53岁,彝族,2019年6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肢体关节红肿热痛2年,再发加剧1个月。患者自诉2年前因饮食不节感肢体关节红肿热痛,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时好时坏。近1个月因饮食不慎后病情加重,活动不灵,今为求彝医系统治疗前来我处就诊。刻诊:下肢多关节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数。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彝医诊断:耶尔秃埃诺(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处方:彝大追风10 g,小堇菜10 g,白花细辛10 g,蛇咬草10 g,三楞草8 g。3剂,1剂/d,水煎取600 mL,分3次温服。

2诊:2019年6月31日,患者诉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较前好转,双足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腰痛、双臀酸痛以及双下肢麻木等症亦有明显改善,活动可,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濡。予上方续服3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低嘌呤饮食,不适随访。追访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症,当属彝医学的“耶尔秃埃诺”范畴。本病主要是因患者平素喜食香燥醇酒,肥甘厚味性热之品,积热于内,同时损伤胰、脾功能,造成清气第二条路气路运行不畅,水湿中生,湿热之毒下注阻滞关节局部气路,气路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导致痛风。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本方中彝大追风、小堇菜、白花细辛具有清热利湿消肿之功,蛇咬草、三楞草具有化瘀止痛之功,最终取得良效。

4.2 验案2 患者,男,46岁,彝族,2019年2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交替性发作7年,再发加剧3 d。患者自诉7年前饮食不节感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以膝、双踝关节多发,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曾在当地中医院就诊治疗,诊断为痛风(具体治疗不详),症状好转。近3 d因饮食不慎后病情加重,活动受限,遇热加剧。2019年2月4日到私人诊所输液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症状稍缓解。今为求彝医治疗,故前来就诊。刻诊:右膝、双踝关节、双足背红肿热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纳可眠欠佳,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数。专科检查:脊柱无畸形,右膝、双足背部压痛,局部肿胀,双膝骨擦感(+),双踝关节压痛(+),局部红肿,皮温稍高,双踝关节、左第五足趾关节可见痛风石,浮髌试验(-),“4”字试验(+)。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彝医诊断:耶尔秃埃诺(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处方:彝大追风12 g,小堇菜12 g,白花细辛10 g,岩草乌10 g,白花蛇咬草10 g,三楞草10 g,山青皮10 g,透骨草10 g。3剂,1剂/d,水煎取600 mL,分3次温服。

2诊:2019年2月9日,患者诉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较前明显好转,活动可,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嘱其低嘌呤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当活动煅炼,不适随访。追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该患者的病因病机与验案1的患者一致,也是平素喜食香燥醇酒,肥甘厚味性热之品,造成清气第二条路气路运行不畅,水湿中停,湿毒与热毒相合,下注阻滞关节局部气路,最终导致痛风。治法当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宗。本方中彝大追风、小堇菜、白花细辛、白花蛇咬草、山青皮、透骨草具有清热利湿消肿之功,岩草乌、三楞草具有化瘀止痛之功,最终取得良效。

5 讨   论

彝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防病治病理论与方法,对其深入挖掘与系统总结,对提升彝医药理论水平,提高彝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宣传、弘扬彝医药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同胞由于多处西南高寒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加之性豪好饮,痛风一疾的发病率较高。彝族群众在世代与痛风一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由于彝家地处山区,生活环境中遍布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草药,在缺医少药的现实之下,彝族同胞十分擅长运用生活环境中遍布的草药治疗疾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族群众逐渐发现了一批治疗痛风病的草药,在彝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这些草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彝医药理论认为,痛风病的形成与发生,主要与人体的清气第二条路失调有关,由于清气不能正常上升,导致中焦水湿停聚,郁而化热,酿为湿热。湿热之气注于关节,阻遏清浊二气正常运行,故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故在治疗此病时,彝医主张以调理清气第二条气路、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清除关节附近湿热之毒,畅通关节气路,从而消除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各种症状。彝医选用具有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之功的彝大追风、小堇菜、白花细辛、岩草乌、蛇咬草、三楞草、山青皮、透骨草等彝药,或煎煮汤剂内服,或以一定工艺制成膏剂外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9]。

从彝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来看,重视彝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发挥彝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彝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就必须更进一步对彝医药理论进行挖掘整理、充实与提高,加强对彝医药防治疾病的经验与特色的挖掘,对彝医药防治疾病的经验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对彝医药特色治疗方法防治疾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系统观察并加以认真总结,以期对改善彝医药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发掘创新彝医治疗方法、提高彝医药防治疾病水平起到助益。


参考文献

[1]潘立文.云南民族医药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2]高培阳,于白莉,张静.痛风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6-7.

[3]饶文举.彝族医药学源流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S1):82-85.

[4]潘立文,李光富,陆鸿奎,等.彝医清浊六路学说临床意义的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7):901-904.

[5]王正坤.彝医揽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6]杨本雷,饶文举.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7]王敏.楚雄彝州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8]王正坤.彝族验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9]潘立文.杏林镜花笔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19-10-31 编辑:刘国华)



微信服务号